yl8cc永利

当前位置:首页 > 客户支持 > 动保技术交流 >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发布时间:2013-12-09 来源:东方yl8cc永利


病原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属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该病毒具有单层衣壳,不具有囊膜,因此对于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
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点,IBDV可分为两个血清型,其中血清2型对于禽类没有致病性,与血清1型之间也没有交叉保护。所有的具有致病性的毒株及疫苗都是血清1型。80年代以来在美国又发现了与经典的血清1型毒株在致病性和抗原性都有较大差异的变异株,变异株能够突破标准血清1型母源抗体的保护导致鸡群发病。欧洲则出现了抗原性与经典株基本相同,但致病性却高得多的超强毒株(VVIBDV)。已经证实,我国不仅存在类似于欧洲的超强毒株,也存在类似于美国的变异株。这使得我们在该病的防治上必须选择与变异株有着较高的交叉保护率的毒株。

易感动物
    3-6周龄的鸡对本病最易感。3周龄以下的易感雏鸡感染后常常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却能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

感染途径
    本病为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在发病鸡群和易感健康鸡群之间迅速传播,被污染的饲料,垫料,饮水以流动的人员车辆均可成为传播该病的媒介。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很短,感染24小时内可在法氏囊监测到组织学变化,2-3天内可出现临床症状。
发病鸡群常常首先表现出啄肛及排白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随之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羽毛逆立,常因极度衰竭而死亡。
该病发生的显著特点为突然发病,高发病率,集中死亡和迅速恢复,死亡曲线呈典型的尖峰庄,死亡率20-30%,高者可达50%。病程一般为5-7天。由于本病可以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造成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提高,有时会继发大肠杆菌病,新城疫等其他疾病,以致病程连延不绝,给鸡群带来严重的危害。

剖检病变
    典型的传染性法氏囊病,解剖可见严重的脱水,胸腹部和大腿部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有时还可见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或出血斑。肾脏可见肿胀,有尿酸盐沉积;法氏囊的变化最明显,外观肿大或紫葡萄样,浆膜下水肿明显,剪开后可见粘膜水肿或出血,内有渗出物。变异株感染后不引起法氏囊肿大,而引起萎缩。超强毒株感染后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死亡率达50-100%,法氏囊、胸腺、脾脏、骨髓等均受到严重的损伤。
2-3周以内的鸡只感染后往往并不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但会导致免疫器官的永久性损伤,由此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免疫抑制。但近年来,在某些本病的高发地区,某些母源抗体较低的鸡群(如以蛋鸡为母本,块大型肉种公鸡为父本的肉杂鸡)在10日龄之前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已不鲜见。

诊断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急性临床爆发,可以根据临诊特点,典型的尖峰状死亡曲线以及剖检所见的典型病变作出诊断。亚临床感染(特别是幼雏和母源抗体的鸡)的诊断需要综合病理剖检,法氏囊的组织学检查,血清学以及病毒分离。

防治
    对于本病的预防和控制,除了通过消毒和隔离等常规的安全措施降低鸡群接触病原的机会,通过免疫使鸡群获得对于该病的特异性抵抗力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