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8cc永利

当前位置:首页 > 客户支持 > 动保技术交流 >

仔猪常见肠道疾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发布时间:2020-01-13 来源:admin


仔猪常见肠道疾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苗岚飞  张振梅  祝超  姚贵哲  李金敏  崔尚金

新生仔猪的肠道疾病是限制养猪业养殖效率和经济收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主要是导致仔猪死亡率上升和饲料效率的降低,进而可能使生猪推迟上市,猪的质量下降。因此,此类疾病应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就仔猪常见肠道疾病的鉴别诊断与预防进行探讨和总结如下。 

细菌性病原 

1.1 致病性大肠杆菌 

由大肠杆菌引起的新生仔猪腹泻多发生在04日龄。致病菌产生一种或多种肠毒素,这种菌被称为肠毒性大肠杆菌(ETEC)。 

1.1.1 临床症状:肠道大肠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腹泻,其程度与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及仔猪的年龄和免疫状况有关。严重时表现为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及死亡。有些情况下,幼龄猪常常在没有出现腹泻时就已经死亡。 

新生仔猪下痢可在仔猪出生后23 h后发生,可影响单个猪或整窝猪。初产母猪所产的仔猪比经产母猪所产的仔猪更易感。如果产房中大量仔猪被感染,死亡率在出生头几天会更高。粪便颜色不一,从清亮到白色或稍带程度不一的棕色。在严重流行时,少量病猪可能呕吐,由于体液流进肠管可造成体重下降30%40%并伴发脱水症状,腹肌松弛、无力,猪精神抑郁、迟钝,眼睛无光,皮肤蓝灰色,质地枯燥,水分丢失和体重下降,不久仔猪死亡。在慢性和不很严重时,猪的肛门和会阴部可能由于与碱性粪便接触而发炎。脱水不严重的病猪可能还饮水,治疗及时可以恢复。 

1.1.2 鉴别诊断:未断奶仔猪肠道大肠杆菌感染应与引起同龄仔猪腹泻的普通感染区分开。这些病原包括魏氏梭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或球虫。一种特定动物爆发感染的病原不止一种。粪便pH值有助于诊断。肠道ETEC感染造成的分泌性腹泻液pH值为碱性,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或轮状病毒引起代谢紊乱的腹泻液pH值多为酸性。 

对肠道大肠杆菌感染的诊断要基于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在小肠粘膜上检出革兰氏阴性细菌(Wilson 和 Francis,1986)。要进一步确诊,必须分离出具有特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更重要的是检测毒力因子中的一种或多种则需要单克隆抗体技术、探针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辅助(Francis,2002;0sek,2001;Wray 和 Woodward,1994)。 

1.1.3 治疗与预防:对于新生仔猪肠道大肠杆菌感染的治疗,我们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途径使用抗生素。通常使用的抗生素包括氨苄青霉素、安普霉素、新霉素、齐霉素和增强磺胺类药剂。口服含有葡萄糖的电解质替代溶液的补液疗法对脱水和酸中毒很有效。使用氯丙嗪和硫酸黄连素可能对治疗腹泻有用,但这些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 

预防仔猪大肠杆菌感染主要从饲养管理和免疫两方面下手。饲养方面要确保较小仔猪的生活环境保持30-34℃恒温,而刚断奶猪应生长在无穿堂风、29.5℃左右恒温的条件下,这一点很重要。免疫方面而言,母源性免疫是控制新生仔猪ETEC腹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最早是将感染猪肠内容物在奶中培养再饲喂给妊娠母猪,一般在产仔前1个月左右进行(Kohler, 1974)。也可以接种市场上常用的疫苗,如灭活全细胞菌苗或纯化的菌毛苗。如果免疫无效,鉴定可能的血清型并尽可能制成自家苗也是非常重要的。 

1.2 肠炎型沙门氏杆菌 

以小肠结肠炎形式表现的沙门氏菌病感染多发生于刚断奶到4月龄的幼猪,通常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包括哥本哈根变种)引起,间或也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引发。 

1.2.1 临床症状:开始时的症状为水样黄色腹泻,初期无血液或粘液。此病可迅速传播,在几天内可使整拦猪感染发病。第一次腹泻持续3-7天,但典型的症状是腹泻复发23次,病情时轻时重,病程长达几周。粪便中可见有散在的少量出血。 

1.2.2 鉴别诊断:猪沙门氏菌病常与猪痢疾和猪增生性肠炎进行鉴别诊断:猪沙门氏菌病病猪精神沉郁、拍大量黄色稀便。急性猪痢疾病猪兴奋、排黏液性血样稀便。猪增生性肠病为急性肠出血,或急性、慢性腹泻,带有黏膜增生或坏死。剖检时鉴别这三种疾病主要是看其病变分布部位不同。沙门氏菌病病灶常在结肠,偶尔在小肠,可为局部病灶,并总伴有标志性的肠系膜淋巴结肿胀。猪痢疾的病变是弥散性的浅在病灶,仅发生在大肠,淋巴结一般不肿大或轻微肿胀。猪增生性肠病时,回肠病变往往大于结肠病变,坏死膜下的黏膜显著增生。 

1.2.3 治疗与预防:实验研究表明,肠炎型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对应用于猪的大多数抗生素均有抗药性(Schwartz, 1997)。但是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病猪的病情,并且抑制细菌的传播。硫酸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新霉素、安普霉素,以及三甲氯嘧啶-磺胺对大多数实验室沙门氏菌分离株有效。 

目前,依靠药物进行猪沙门氏菌的预防还不太可能。对沙门氏菌的预防主要依靠控制猪群传染病的日常免疫程序。腹泻猪严重污染周围环境,是最重要的传染源。移除并隔离病猪、猪栏严格消毒、最大限度的降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经常清洗水槽,严格控制猪及工作人员从潜在的污染区登录清洁地带。努力改善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防止猪拥挤,使其更舒适。 

1.3 C型产气荚膜梭菌 

C型产气荚膜梭菌是革兰氏阳性、严格厌氧,有芽孢的杆菌。它可以引起小猪肠炎,在3日龄的仔猪发生该病最为普遍,但是最早可以在出生后12 h内发生,很少造成1周龄以上仔猪发病(Matthias等,1968)。 

1.3.1 临床症状:临床症状因猪群中的免疫状况、感染仔猪的年龄而异,多数急性病例可以发展为出血性肠炎,伴随着会阴部被大便污染,仔猪迅速变为虚弱,勉强运动,急速转为垂死,直肠温度降为35℃左右,腹部皮肤在死前变黑。发病急的仔猪通常在症状出现后1-2天还能存活,此后较快死亡。亚急性肠炎是非出血性的,猪群仍然呈现活力、活泼机敏,但是猪群呈现进行性消瘦,在5-7天死亡,表现脱水,消瘦。慢性病例间歇性下痢可以持续1周以上,粪便灰黄色,具有黏液,尾部和会阴部常被粪便污染。尽管有些仔猪保持机敏和活力,但在数周后会死亡。 

1.3.2 鉴别诊断:根据特征的临床症状,死亡率高低和组织学病变可以进行C型梭菌性肠炎的初步判断。C型梭菌能特异的产生两种毒素CPACPB,在出血性的肠内容物或腹腔液体中检测到CPB就可以确定为本病。这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PCR试验得以确认(Songer, 1996)。当提供的样品不能用于毒素检测时,细菌分离和分型有助于诊断的确立。由于机体受到TGE,或其他病毒的侵袭,引起C型梭菌的二重感染,可能会导致误诊,但这种情况较少。在多数情况下,确诊时必须从总体出发,而不是单单通过对单个发病动物的检测就轻易下结论。 

1.3.3 治疗与预防:治疗对于出现症状的动物作用甚微。在没有免疫的猪群暴发梭菌病时,用马抗毒素血清进行被动治疗效果较好,疗效可以持续3周以上(RipleyGush,1983)。 

避免C型梭菌性肠炎的发生的最好选择是预防。抗生素最好在仔猪出生后尽早的时间内注射。口服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出生后立即开始使用,连续使用3天。在母猪的饲养期、配种前、分娩前2-3周注射C型梭菌类毒素疫苗是预防本病的最好选择。加强免疫应放在分娩后的3周之前。 

1.4 猪痢疾短螺旋体 

猪痢疾短螺旋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耐氧的厌氧螺旋体,具有运动性,在血液琼脂上呈强β-溶血。主要引起以黏液性出血性肠炎为主要特征的猪痢疾。 

1.4.1 临床症状:猪痢疾的潜伏期从2天到3个月不等,但自然感染通常在1014 d发病。腹泻是该病最为一致的症状,但严重程度很有不同。动物呈急性感染时,几乎没有或无腹泻出现,在感染几小时后发生死亡。大多数猪发病最初表现为拉黄到灰色的稀软粪便。有些病猪出现厌食,直肠温度升高至40-45℃。感染几小时到几天,粪便中出现大量粘液并带有血块。随着腹泻的进一步发展可见到含有血液、粘液和白色黏液纤维素性渗出物的水样粪便,会阴部同时被污染。多数病猪于几周内康复,但生长率下降。 

1.4.2 鉴别诊断:许多肠道病都会和猪痢疾发生混淆。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增生性肠炎病,临床上与猪痢疾的症状相似。然而,与增生性肠炎不同,猪痢疾并不侵害小肠。增生性肠病的确诊依赖于粪便PCR试验阳性、猪群血清学或典型病理学包括腺窝肠细胞内存在胞内劳森菌。沙门氏菌病,特别是猪霍乱肠道沙门氏菌的感染容易与猪痢疾混淆,因为它们的症状和病变十分相似。实质性器官和淋巴结出血和坏死在沙门氏菌病中可能发生,而猪痢疾没有。沙门氏菌病的小肠可见黏膜病变,而猪痢疾没有。 

1.4.3 治疗与预防:最常用于猪痢疾治疗的药物有四种:硫黏菌素、伐奈莫林、泰乐菌素和林可霉素。遗憾的是猪痢疾短螺旋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下降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耐药性。可喜的是,新药或经改进提高效用的老药,将有望替代目前这些抗生素。例如,乙酰异戊酰泰乐霉素,一种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已被证实可预防猪痢疾,当用作混饲药物时,也可治疗猪痢疾(Tasker等,2004) 

小鼠和大鼠可能是猪群中猪痢疾短螺旋体的保菌宿主(Fellsrom等,2004)。因此,对啮齿类动物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根除猪痢疾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到目前为止,疫苗免疫接种还没有在猪痢疾的控制中发挥太大的作用。主要原因是这类可供使用的疫苗效果有限。 

1.5 劳氏胞内菌 

劳氏胞内菌是一种弯曲或直的弧状杆菌,是一种典型的具有三层外膜的革兰氏阴性菌。此菌是专性胞内寄生菌,最容易在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浆内生长。主要引起6-20周龄仔猪的慢性增生性肠炎。 

1.5.1 临床症状:慢性增生性肠炎病例中,许多病猪临床症状很轻微,除了不能正常生长外,摄食正常,没有其他可见症状。回肠发生病变是这些猪的一致特点。有些猪表现一定程度的贫血,对食物十分好奇,但拒绝进食。因此感染猪的症状从无明显症状到表现显著的迟钝和冷漠各不相同。出现腹泻时,一般都是轻微的,排出正常的灰-绿色的疏松、稀薄直至水样粪便。感染较为严重的病例在感染的粘膜上出现有不同程度炎症或坏死性病变,这些病变再发展成坏死性肠炎,其表现为体重严重下降并且经常持久性腹泻。 

1.5.2 鉴别诊断:由于劳氏胞内菌很难人工培养,必须采用其他方法进行诊断。可以通过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劳氏胞内菌对该病确诊,常用的方法是PCRJones等,1993)。也可以采用兔的高免血清中的多克隆抗体或抗劳氏胞内菌的特异性单抗进行免疫学试验(Guedes 和 Gebhart,2002C) 

1.5.3 治疗与预防:对于由劳氏胞内菌引起的肠炎的治疗,主要还是抗生素的应用,现已证实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和截短侧耳素在每千克体重给予适当量药量时最为有效(Winkelman等,2002)。在美国,一些喹啉药物也可以使用,而且很有效。目前已知对劳氏胞内杆菌肯定无效的抗生素有青霉素、杆菌肽、新霉素、维吉尼霉素和离子载体类药物。非抗生素治疗,如铜、锌化合物或饲料酸味剂等也证实没有治疗效用。 

疫苗免疫仍然是预防该病的根本方法。通过口服接种一次低剂量的弱毒活疫苗(104.9TCID50/头)能获得显著的免疫水平,抵抗不同毒力的劳氏胞内菌攻毒感染(Kroll等,2004)。目前尚无商品化灭活或亚单位疫苗。在没有疫苗可以使用的情况下,要更新繁殖猪群时,将新种猪在运输经过污染区域或登录感染猪群前,应采用治疗剂量水平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一段时间,以防止发生临床病例。 

病毒性病原 

2.1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性肠道疾病,以引起2周龄以下仔猪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通常100%)为特征。 

2.2.1 临床症状:流行性TGE的典型症状是短暂的呕吐,水样或黄色腹泻,体重迅速下降,脱水以及2周龄以下猪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仔猪严重腹泻,粪便中经常含有小的未消化的凝乳块,粪便恶臭。哺乳仔猪的临床症状可能与“白痢”相似,后者最常由轮状病毒引起(Bohl等,1978)。在某些猪场,受管理情况制约,地方流行性TGE主要发生于断奶猪,而且可能与大肠杆菌,球虫或轮状病毒感染相混淆(Pritchard,1987)。 

2.2.2 鉴别诊断:收集和保存适当的样品对确诊是必要的。虽然绒毛萎缩是严重感染猪的共同病变,但同样也发生于其他肠道感染(轮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球虫,有时大肠杆菌)。TGE的实验室诊断通常要进行下列一种或几种检查:病毒抗原的检测,病毒核酸的检测,病毒显微镜检测,病毒的分离鉴定,或有效抗体应答的检测才能最终确定发病病原为TGE。 

2.2.3 治疗与预防:特异性治疗TGE的抗病毒制剂尚未研制成功。已经报道抗病毒化合物金刚烷胺(Dimitrov,1982)和IsathiazoneTGEV细胞培养中的增殖有抑制作用(Potopalskii等,1983)。目前可行的治疗方法仅仅是减少饥饿,脱水和酸中毒。非肠道补液,补充电解质和营养对治疗小猪有效,但对于猪场不实用。用口服电解质溶液和葡萄糖溶液治疗仔猪存在争议(Moon,1978)。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提供温暖(最好32℃以上)无穿堂风和干燥的环境,并使口渴的TGEV感染猪可自由饮用水或营养液。这些措施将会减少3~4日龄以上感染猪的死亡率。 

防止TGEV引入猪场,要从无TGEV猪场引进血清阴性猪,将这些猪在并群前在猪场隔离2~4周。进行免疫接种,对新生猪或断奶猪的免疫接种,对阴性血清怀孕母猪的TGEV免疫接种。 

2.2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1群(Góbzales等,2003)。可引起猪群暴发类似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急性腹泻。PEDV可能是导致猪场持续发生断奶性腹泻的一个原因。 

2.2.1临床症状:PED最主要的明显症状是水样腹泻。所有日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发病率高达100%。该病与TGE极为相似,只是传播速度较慢和哺乳仔猪死亡率稍低而已。1周龄以内仔猪常常在持续腹泻3~4天后因脱水而死,死亡率平均为50%,但有时高达100%。日龄较大的仔猪约1周后可康复。 

多渠道来源的混养猪如果暴发急性PED,所有猪在一周内均表现腹泻,食欲稍减退,精神沉郁,粪便水样。育肥后期PEDV的感染比TGEV引起的更严重,但大多数7~10 d后康复,死亡率仅为1%~3%,剖检病死猪只常见背部肌肉坏死。 

2.2.2 鉴别诊断:PED,仅凭临床症状难以做出诊断,涉及日龄猪(包括哺乳仔猪)的急性PED在临诊上不能与TGE相区分。直接显示PEDV/或其抗原或抗体检测可以做出病原学诊断。对于腹泻仔猪粪样进行直接电镜观察可见PEDV粒子。此外,由于PEDVTGEV的形态相同,已建立了免疫电镜法用于区分这两种病毒。目前已建立了许多ELISA方法用于检测粪中的PEDV抗原和血样中的特异性抗体,这些方法既敏感、又可靠,特别是检测大量样品时。在实验感染后3~11 d内均可由粪拭子检出PEDV抗原。所有检测抗体的方法,都应检查双份血清样本。与TGEV相比,PEDV在封闭的种猪场以及同一育肥猪群内或不同育肥猪群间的传播较慢,这是二者最大的差别。 

2.2.3治疗与预防:感染PED的哺乳仔猪应让其自由饮水,以减少脱水发生。对于育肥猪,建议停止喂料。将妊娠母猪暴露于病毒污染的粪便或者肠内容物,激发母猪产生乳汁免疫力,缩短本病的流行时间。若连续数窝的断奶仔猪中均存在病毒,则可将仔猪断奶后立即移至别处至少饲养4周。同时,暂停从外引进新猪。新生仔猪口服鸡蛋黄或者含有PEDV免疫球蛋白的牛初乳具有预防作用,可预防疾病或者降低死亡率(Shibata等,2001)。 

寄生虫病原 

引起仔猪发生肠道疾病的寄生虫主要是球虫。 

3.1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见于711日龄以前临床健康的哺乳仔猪。黄色至灰白色腹泻是主要临床症状。开始时粪便呈疏松、糊状,随着病程发展变为液体状。仔猪可黏附上粪便,使得仔猪看起来很潮湿,发出腐败酸奶的臭味。仔猪通常能继续吃奶,但会出现被毛粗乱、脱水和体重减轻(Lindasy等,1985)。本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一般中等。但如果并发其他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病,则可导致极高的死亡率,并且使诊断复杂化。 

3.2鉴别诊断 

猪等孢球虫病确诊的最好方法是对有临床症状的仔猪粪便进行检查,看是否存在卵囊。这是现有诊断方法中最快的诊断方法。由于腹泻开始于卵囊排出的第一天,而卵囊的高峰期出现在临床症状出现后的23 d,用粪便涂片法或粪便漂浮对多窝仔猪粪便检查球虫卵囊时,应在临床症状出现后的23 d进行。还可以用PCR和囊合子自发荧光试验诊断等孢球虫感染,但这些方法由于需要特殊仪器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3.3治疗与预防 

个体给药是保证每头仔猪获得所需药量的最佳方法。百球清是一种三嗪类药物,它有良好的抗球虫效果,因为它既能杀灭有性生殖阶段的球虫虫体,又能杀灭无性生殖阶段的球虫虫体,而且它能从治疗动物的组织中缓慢释放出来。 

重视环境卫生是迄今减少新生仔猪球虫病发生的最好方法(Ernst等,1985)。一个好的卫生方案应包括:彻底将产房中的组织碎片清除,用漂白粉或氨水复合物消毒几个小时或过夜进行熏蒸。消毒时,猪圈应该是空置的。每次分娩后应对猪圈进行消毒。 

小结 

综上所述,控制仔猪腹泻,我们要树立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因为大多数疾病一旦出现症状很难救治,而且就算救治成功,也对猪的正常发育造成抑制。针对预防,首先我们必须从合理引种入手,这是控制外源病毒登录的基础,对于新引进的猪要严格筛查外源病毒,在保证外源病毒阴性的条件下,方可引进;其次我们要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猪舍的光照、温度要适合、空气流动要平缓、环境要卫生(定期对猪舍进行清理和消毒,为猪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并且严格控制鼠类和蚊虫的登录)、猪的饲养密度合理,尽量为猪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饲料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有针对性的配给;外来人员进厂,内部人员出场都要严格要求 严格控制猪及工作人员从潜在的污染区登录清洁地带;制定合理而且具有针对性的免疫程序,对妊娠母猪进行提前免疫,新生仔猪尽早注射抗生素;完善诊断机制,根据猪的发病日龄、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和流行病学几个方面准确定位疾病病原,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现实生活中,很少单一病原感染,多数是混合感染,所以预防要全面,治疗要有重点;及时淘汰烈性传染病的污染猪;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畜禽业》2009年第5